新闻媒体
清水变鸡汤,化工合成的致癌品?
发布时间:
2022-06-20
有一种神奇的粉末,只需加一点点就能使寡淡的清水变成鲜嫩的鸡汤。在鼎盛时,它从令人趋之若鹜,但落寞时它却让人避之不及。它就是味精。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关于味精的种种传言,那味精到底是神级调料还是害人砒霜。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味精的故事。
1908年夏天,日本的池田教授正悠哉地喝着汤,突然发现那一碗只有几片海带和黄瓜的清汤里居然透出一股鲜味,于是他激动到饭都顾不上吃了,端起汤盆就跑到实验室开始分析,经过三年之期,池田教授终于从海带中提取到了一些晶体。这种晶体在水中即使稀释了上千倍也依旧能让汤汁鲜美无比。他将这种晶体命名为“味之素”。
很快日本商人铃木三郎助找到了池田教授开始批量从海带中提取“味之素”售卖,甚至打出了“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的广告,一时间排队购买“味之素”的人就如ofo排队退款的人一样多,即使传到了中国,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毕竟在那个吃不起肉的年代,有谁能够拒绝清水变鸡汤的诱惑呢?
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企业家吴蕴初思考为何我们不能制造自己的“味之素”?通过一番研究,吴蕴初发现“味之素”的本质不过就是谷氨酸钠。早在1866年,就有德国化学家卡尔从植物蛋白中提炼过谷氨酸,但相比谷氨酸钠易溶于水的特性,微溶于水的谷氨酸却不适合用于 调料,也因此卡尔与财富密码擦肩而过。
探明“味之素”的真面目后,吴蕴初利用水解法成功从小麦与大豆中提取出了谷氨酸钠,正式命名为“味精”。并在1926年至1927年间将味精的配方及生产技术提交至了英、美、法等化学工业发达国家成功获批专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国的化学产品第一次在国外申请专利。味精和丰富的中餐料理绝配,成为中华美食的一丝点缀。
但就在海外中餐事业欣欣向荣时,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文章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署名为Robert Ho Man Kwok描述,在美国一家中餐馆进食后出现了四肢发麻、心悸无力等症状,怀疑是因为中餐馆习惯添加味精所致。《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其他主流媒体纷纷跟风报道,顺便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Chinesw Restaurant Syndrome。甚至在1969年《Science》杂志还刊登了一篇名为《谷氨酸钠导致白鼠出现脑损伤、肥胖及其他障碍》的文章。不知道这是蓄意阴谋还是无意之举。但经过这样一番大肆宣传后,各类海外中餐馆纷纷受到抵制与打压,甚至国内也对味精充满了质疑。认为“谷氨酸钠”这个名字一看就是化合物,吃了会导致癌症。那咱们每天喝的“一氧化二氢”也会导致癌症了是吧?
事实的真相却是谷氨酸钠作为从蛋白质中提炼的产物,本身就是天然无毒的,并未和谣传一样是化工合成。其实肉类物质本就含有谷氨酸,在高温烹饪加入食盐后,谷氨酸即可与食盐中的钠离子反应生成谷氨酸钠。所以就算你拒绝味精,在食用肉类时都会不可避免的摄入,毕竟总不能连盐也一起拒绝吧。而鸡精被认为是味精的无害替代品,其实也不过是味精和调料的混合物。
早在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等多家机构都证实了谷氨酸及其盐类在适量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且在人体代谢形成的谷氨酸还具有补脑护肝等益处。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目前还是有不少人对味精存在偏见。
有时候毁掉一样东西的并不是事实,而是部分人可以营造出的想法。如果有人非要揪着“适量”两个字不放,水喝多了也会中毒,为了身体健康,咱们还是别喝水吧
相关新闻